INTERNATIONAL

EXCHANGES

研究生

XI-JING

UNIVERSITY

研究生
A graduate student

从“传统临摹”到“创作研究”的提升——应一平教授《国画工笔研究》课程纪实

 

中国传统工笔画是博大精深的绘画体系,人文内涵深厚、艺术品位高雅、程式系统完备、造型技法精湛。学生须透彻理解传统绘画的美学内涵,以不厌其烦的反复磨砺、沉着细致的耐心刻画,才能达到设计艺术学院新设“国画工笔研究”对原“传统临摹”课程提质的要求,以及达到系统修正后的教案目标。

应一平教授的研2207国画班《国画工笔研究》课程,从临摹两宋经典折枝花开始,其中穿插数次讲座式理论课,引领学生美学感知融入技法的应用并逐步深入,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使研究达到心手相谐,从而进入下一步的创作研究。

一、课内课外无缝衔接

应一平教授带领王玉霞、张琳悦两位助教,以传承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能力意识的养成入手,使学生了解不同的中国画工笔流派和艺术造型特点及风格演变,培养学生掌握中国工笔画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法。提升综合观察能力、继承与创新能力,为课程后期的创作和未来毕业创作奠定扎实基础。让毕业前的研究生做助教不仅是配合课程进度,还有锻炼能力的用意,达到高质量就业。

研究生处王育虔副处长和应一平教授

助教王玉霞(研三)

助教张琳悦(研二)

②课堂指导

中国美术学院院青年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二、不同专业人施教

2022级受疫情影响,面对大半同学的本科工笔重彩课因网课未动手实践的现状,首先从临摹郑乃珖白描速成熟手,强化控笔功力。老师提供各时期先生“原作”为临本,增加带入感,并和高仿品直观对比,因材施教。人物、花鸟、山水研究生要围绕自己的专业,真切看到传统中国工笔画的微妙特质。较快提升掌握中国工笔画技法的效能,通过临摹经典达到对各种方法较熟练的运用。

课程教学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汲取国粹精华的同时,自始至终把思政如春风化雨般的融入施教全过程,使学生从心底里由衷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应一平教授给同学指导示范

应一平教授给同学们指导创作构图

三、创作提升创意能力

“国画工笔研究”课程进入后期的创作环节,老师提出要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工笔重彩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创作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生活体验为主,创意根据工笔材质的灵活展开,不拘一格。同学们集思妙想出各种构图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新颖的绘画手段使画面产生特别的肌理效果,也收获不少处理画面的新方法。逐步解决当下对工笔重彩画创作上画面空间感、装饰性表现等问题。最后的完成作品能按学院“四个一”的要求进行投稿。

①中国画山水方向:康梦颖

《楼外青山》(46×69)cm康梦颖

《梅竹双雀图》临摹(26×26.5)cm

《霜篠寒雏图》临摹(28.1×28.7)cm

②中国画人物方向:郑渼超


创作《霜降》(40×60)cm郑渼超

《红白芙蓉》临摹(25.2×25.2)cm

《蕉荫纳凉》临摹(35×45)cm

③中国画花鸟方向:卢珍宇

创作《隐》(40×60)cm卢珍宇

《红白芙蓉》临摹(25.2×25.2)cm

水仙临摹(31×45)cm

④中国画山水方向:潘银静

创作《庭台观云图》(33×85)cm潘银静

《枇杷山鸟图》临摹(26.9×27.2)cm

《红白芙蓉》临摹(25.2×25.2)cm

⑤中国画山水方向:王子茵

创作《清涧云浮图》(30×85)cm王子茵

《枇杷山鸟图》临摹(26.9×27.2)cm

《红白芙蓉》临摹(25.2×25.2)cm

⑥中国画人物方向:王梦茹

创作《憧憬》(40×60)cm王梦茹

《红白芙蓉》临摹(25.2×25.2)cm

《听琴》临摹(30×45)cm

⑦中国画人物方向:张敏

创作《心结》(40×60)cm

《红白芙蓉》临摹(25.2×25.2)cm

人物临摹(32×46)cm

应一平  郑渼超  张敏  康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