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设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杨燕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唐五代时期敦煌佛幡用色研究——以20世纪初流散境外收藏品及文书为中心》,在人文社科类期刊《美术研究》发表。
《美术研究》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中文社会科学CSSCI期刊。
该论文研究分别对敦煌佛幡境外馆藏概况、敦煌文书及壁画图像中的幡、敦煌佛幡用色(丝织类、印染类、彩绘类)加以梳理,通过文书记载与实物做对照研究,丝织、印染及彩绘类佛幡因其织物原料的色彩属性及绘制颜料的差异,使得敦煌佛幡被称为“彩幡”,包括五色幡”、“错彩幡”、“银泥幡”等不同称呼,同时作为宗教法器或供养具都可能存在背后的宗教内涵和理解。其中,在佛教世界对“色”的表述中,佛教典籍、佛教壁画中都在视觉、心理的感受及关照中传播了佛典教义。研究通过各类彩幡探讨了佛教色彩审美观所呈现的象征性、表现性及模拟性特征与佛幡用色的关系。
近年来,科研处、设计艺术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注重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培养学术骨干,通过打造科研提升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论文作者简介:
杨燕,1983年生,博士,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丝绸之路艺术史、丝绸之路上跨文化传播中的纺织品、宗教美术。出版一部专著《丝绸之路汉唐纺织品图案艺术研究》;CSSCI核心期刊三篇,分别是《唐五代时期敦煌佛幡用色研究—以20世纪初流散境外收藏品及文书为中心》(《美术研究》2024年第1期),《成仙迁转的“设施”:汉画像六博升仙仪式图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6期),《早期道教“祥瑞”图像的样式化生成与建构研究》(《宗教学研究》2020年第3期)。另外,还有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主要有《丝绸之路古代纺织品中早期伊斯兰艺术装饰主题的跨文化性研究——以科威特阿尔萨巴赫收藏馆为例》(《美术大观》2022年第2期),《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近年丝路考古译著》(《新丝路》2022年第2期),《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粟特织锦纹样风格探讨》(《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第3期)等。多次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2项。
近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陕文旅发〔2023〕96号),设计艺术学院申报的“陕西面花及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等”获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面花,又称花馍、礼馍,在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中一带,尤其是咸阳、渭南等地广泛流传。作为馒头的一种升华,面花集中体现了陕西人的面食文化。据记载,面花最早被用于祭祀,以后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日祝寿、婚丧嫁娶、民间送礼等等。尤其是民间送礼,在陕西的农村,至今仍保留着送礼送面花这一习俗,且一年四季不同季节、不同节气、不同节日、不同对象,所送的面花内容不一。
陕西的面花历史可以追溯的西周时期。到汉唐时期,陕西的面花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并且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中。《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型是将面团分为70份,共捏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有手持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的乐妓,有身着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时按乐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让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这种面花已达到一个十分高的境界,将面花升华为一种面点艺术。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面花在陕西十分普及,下到黎民百姓,上可至达官贵人。
面花不论是做成飞禽走兽,鱼鸟花虫,还是牛羊鸡猪,人物造型,大多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更多地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而吉祥、平安、喜庆、祝福、和顺则是永恒的主题。总之,造型百态,内涵丰富的面花是陕西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特别是食文化最直接的表示,因此,有人将陕西的面花艺术冠以“民间艺术活化石”的称号。
近年来,设计艺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设计艺术学院始终倡导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传承之本,在“新文科”背景下,依托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平台的资源优势,坚持立德树人,主动适应区域与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从事美术、设计领域实际工作的行业应用型人才,着力打造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特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肩负起新时代新文化使命,充分发挥我省高校学科人才优势,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努力构建非遗传承保护新格局。按照《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以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安排,我院刘静教授负责的“‘陕西面花’传承教育研究基地”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获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
下一步,学院将依据陕西省文旅厅、教育厅相关要求,依托自身研究方向积极开展非遗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积极努力,具有一定的推广示范作用。
11月28日,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五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名单,我校喜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商学院秦效宏、设计艺术学院范敏洁荣获二等奖,人文与教育学院孙圆媛、机械工程学院王引卫、电子信息学院陈雅蓉、商学院文小森荣获三等奖,获奖数量居陕西高校前列。
第五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由省教育厅主办,旨在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四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大赛以“课堂革命,陕西行动”为主题,分别设置了新工科组、新医科组、新农科组、新文科组、基础课程组和课程思政组6个组别,分为校级遴选、省级复赛和省级决赛三个阶段,全省60所高校经过校级遴选,410名优秀教师进入省级复赛,经专家网络评审,209名参赛教师(团队)进入省级决赛。根据赛事要求,决赛采用参赛教师在各自学校线上讲授,评委专家在西北工业大学现场集中线上评审的方式进行。西京学院共设2个赛场,全程保障了参赛教师的比赛需求。
近年来,学校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赛教融合理念,高度重视教学竞赛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推进教学创新改革,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打造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竞赛水平,实现教学创新改革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多项联动,助力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申请编号:
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申请书
成果名称: 艺术+思政互融共育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完 成 人: 臧卫军 袁军 叶中锋
起止时间: 2015年4月-2023年4月
完成单位: 西京学院 (盖章)
主管部门: 陕西省教育厅
推荐单位: 西京学院
成果网址: https://sjysxy.xijing.edu.cn/kyxs/kycg.htm
申请时间: 2023 年 5 月 15 日
填表说明
1、 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 35 个汉字。
2、 成果曾获奖情况不包含商业性奖励。
3、 成果起止时间指实践检验时间。
4、 凡不填内容的栏目必须用“无”表示。
5、 正文内容应用四号宋体。
6、 本申请书一式二十份,A4 纸双面打印。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
一、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不超过2000 字,应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本成果主要目的是解决设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问题:
一是对设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设计思政”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强化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
二是深入探索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把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为既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又有精湛的设计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的优秀设计人才。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设计艺术专业存在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剥离”现象,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中流于形式,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本项目采用以下方法:
2.1采用“艺术思政互融共育”的教育实践模式。以“盐溶于水”的标准,把思政元素和设计艺术教育有效结合,实现育人功能。
2.2开展“主题”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形成“主题”鲜明、“主题”引导、“主题”驱动型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的主题内容,以鲜明的主题创作,引导、引领专业教学,达到立德育人的目的。
2.3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特色。开发专题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设计教学和创作中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构建“艺术思政”新模式。
2.4该教育模式的实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设计硕士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问题,采取“艺术思政互融共育”的教育实践模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特色。开展“主题”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育人功能。这种新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难以融合的教学难点,还能培养思想品质优秀的设计人才。
3.创新点
3.1以“思政+艺术+科学”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体系。
突出“思政+艺术+科学”人才培养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引领,以设计艺术为主体,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新体系。
3.2以“设计+民间工艺”相结合,创新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3.2.1注重艺术与设计实践教育,创意设计为文化赋能, 让文化真正活起来,专注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文创设计增效。
3.2.2注重创新知识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了“民艺奠基、科艺交融、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成果。
3.2.3探索建设开放、健全的专业动态调整的新文科课程体系。不断紧跟科技和工程进步,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学院初步建立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有效满足人才市场对艺术与设计毕业生的需求。
3.3以“N+3”多元化考核,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考核办法
实施多元化考核采用“N + 3”考试方案。其中“N”主要指课程学习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实践(验)、单元(阶段)测验、期中考试、作品设计、课内(课外)作业、课程论文、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报告、科研报告(小论文)、口试、面试、笔试、答辩、课堂表现(含出勤)、实验技能操作等形式。不小于 3;“3”主要指课程学习笔记、报告、期末考核。
3.4以“四个一+”要求为亮点,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特色
西京学院立足实际,以发展的眼光和挑战极限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完成“四个一”学业要求,即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一版专业作品;参与一项课题(项目)或参加一项认定的竞赛并获奖或申请一项专利;完成社会调研和一项社会服务;考取一本行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5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优秀表现,事实证明,“四个一”作为西京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亮点,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强劲的促进作用。除了完成四个一的任务以外,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调研,植根民间汲取营养,让设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本成果于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召开文艺座谈会为契机,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4.1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赢得了好评。陕西省教育厅官网、搜狐网、腾讯网、陕西传媒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围绕“教学创新活动”、“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培养”等成果先后给予报道。吸纳了更多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加入教学团队,通过多角度合作方式,赢得社会关注、好评。
4.2为陕西地方美术文化事业做出贡献。本成果依托陕西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红色资源等优势,将红色基因和传统造物精神融入育人环节,传播陕西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西京文创中心”获“西安市文创产品示范店”称号;“漆艺工作坊”获陕西教育厅大学生艺术展演实践工作坊二等奖;《“西京”文化创意产业》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省级银奖;《现代设计介入贫困老区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研究》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等。
4.3为全国民办高校和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西京经验。成果实施以来,在校内传媒学院、公共艺术中心、人文与教育学院等专业中全面推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渤海大学等多所学校来校交流。成功举办“文化·交融—第三届中德艺术交流与设计教育论坛”;“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敦恪·力行—师生作品展”;“首届文化遗产与科学、艺术高峰论坛”;举办全国“艺科交融 设计共生-当代设计教育学术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宣传西京经验,提升西京学院知名度做出贡献。
4.4本成果的探索和实践,为学校推行“思政+艺术互融共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此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多方面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意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背景,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可以预见这种模式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将更加重要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一)完成人姓名 |
臧卫军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8年5月10日 |
最后学历 |
硕士 |
工作单位 |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联系电话 |
手机:13060382626 |
现任职务 |
院长 |
电子信箱 |
80092706@qq.com |
邮编 |
710123 |
通讯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
||
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 |
2018年荣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 2015年荣获西京学院国际交流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荣誉; 2013年荣获西京学院教学能手。 |
||
主 要 贡 献 及 承 诺 |
1.艺术思政互融共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倡导者、总体设计者和实施领导者,是本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2.负责教学平台搭建和教学方法改进,对成果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3.主持省级教改课题——“陕西民间造型图符融入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并完成结题。 4.对民艺工作坊项目实施进行总体设计,组建工作坊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师资队伍,主持工作坊工作机制建设,监督、指导教学运行,保障教学质量。 5.主持课程体系建设,策划“民间美术+设计创意”课程集群实施,负责跨专业开展课程群协调工作。 6.主持以陕西民间美术展览馆、民艺工作坊为依托的实践平台建设,负责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对相关系列教学改革工作进行指导。 7.负责成果总结报告的撰写、凝练工作。 8负责本成果校外推广应用工作。
本人承诺所陈述的主要贡献及提供的佐证材料真实有效、符合学术规范,成果知识产权无异议,相关材料不涉密、可在互联网上评审及公示,上传的电子版与纸质版一致。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第(二)完成人姓名 | 袁军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6年月日 | 最后学历 | 硕士 |
工作单位 |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联系电话 | 手机:18092585569 | 现任职务 | 副院长 |
电子信箱 | 394494802@qq.com | 邮编 | 710123 |
通讯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 ||
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 | 2016年12月《国艺杯第二届两岸三地艺术设计邀请展》荣获银奖。2017年1月完成一师一优课《景观设计A1》,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 ||
主要贡献及承诺 | 1.艺术思政互融共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倡导者、总体设计工作和实施领导者,是本成果的主要完成人。2.负责教学平台搭建和教学方法改进,对成果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3.负责研究生艺术思政的教学工作,辅导学生多次获奖。4、2017年2月指导学生在第二届“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荣获院校组银奖;5、2017年2月指导学生在第二届“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荣获院校组优秀奖;6、2018年5月指导学生作品《广西柳州响水湾现代江南小区景观》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西北赛区二等奖;7、2018年5月指导学生作品《铜川市药王山景区药王谷方案设计》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西北赛区优胜奖; 本人承诺所陈述的主要贡献及提供的佐证材料真实有效、符合学术规范,成果知识产权无异议,相关材料不涉密、可在互联网上评审及公示,上传的电子版与纸质版一致。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三)完成人姓名 | 叶中锋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0年6月26日 | 最后学历 | 二学士 |
工作单位 |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联系电话 | 手机:13572190132 | 现任职务 | 无 |
电子信箱 | 1445873223@qq.com | 邮编 | 710123 |
通讯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 ||
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 | 2005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陕西省艺术科学教育论文二等奖。2006年获陕西省教委思想教育年会论文三等奖2019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
主要贡献及承诺 | 1.参与艺术思政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总结、提炼工作。2.参与艺术思政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的设计、推进工作。3.参与艺术思政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4.参与艺术思政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申报材料的撰写工作。5.参与研究生艺术思政教学创作的辅导工作。 本人承诺所陈述的主要贡献及提供的佐证材料真实有效、符合学术规范,成果知识产权无异议,相关材料不涉密、可在互联网上评审及公示,上传的电子版与纸质版一致。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完成人姓名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年月日 | 最后学历 | 硕士 |
工作单位 |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 专业技术职务 | |
联系电话 | 手机: | 现任职务 | |
电子信箱 | 邮编 | 710123 | |
通讯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 ||
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 | |||
主要贡献及承诺 | 本人承诺所陈述的主要贡献及提供的佐证材料真实有效、符合学术规范,成果知识产权无异议,相关材料不涉密、可在互联网上评审及公示,上传的电子版与纸质版一致。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完成人姓名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年月日 | 最后学历 | 硕士 |
工作单位 |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 专业技术职务 | |
联系电话 | 手机: | 现任职务 | |
电子信箱 | 邮编 | 710123 | |
通讯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 ||
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 | |||
主要贡献及承诺 | 本人承诺所陈述的主要贡献及提供的佐证材料真实有效、符合学术规范,成果知识产权无异议,相关材料不涉密、可在互联网上评审及公示,上传的电子版与纸质版一致。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第(1)完成单位名称 | 西京学院 | 主管部门 | 陕西省教育厅 |
联系人 | 臧卫军 | 联系电话 | 13060382626 |
传真 | 029-85628152 | 电子信箱 | 80092706@qq.com |
通讯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设计艺术学院 | 邮政编码 | 710123 |
主 要 贡 献 | 1.艺术思政互融共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倡导者、总体设计者和实施领导者,是本成果的主要完成人。2.负责教学平台搭建和教学方法改进,对成果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3.主持省级教改课题——“陕西民间造型图符融入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并完成结题。4.对民艺工作坊项目实施进行总体设计,组建工作坊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师资队伍,主持工作坊工作机制建设,监督、指导教学运行,保障教学质量。5.主持课程体系建设,策划“民间美术+设计创意”课程集群实施,负责跨专业开展课程群协调工作。6.主持以陕西民间美术展览馆、民艺工作坊为依托的实践平台建设,负责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对相关系列教学改革工作进行指导。7.负责成果总结报告的撰写、凝练工作。8负责本成果校外推广应用工作。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四、推荐、评审意见
推 荐 意 见 | 该成果以国家教育战略为导向,以“工匠精神与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为核心,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单一、资源利用不够、和专业课与思政课衔接不畅的问题,从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形成了“艺术+思政互融共育”的教育模式。该成果通过思政育人与艺术专业教学的互促互融,形成多方联动与全员参与的协同推进的局面,搭建“主题参与型”教学新方式、新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设计艺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两张皮”现象,达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该成果已经在校内机械学院、传媒学院、公共艺术中心、人文与教育学院等专业中全面推广。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渤海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交流。通过举办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宣传、推广西京经验,提升了西京学院知名度。该成果所填报的内容详实,资料完备,符合要求。 推荐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评 审 意 见 | 理事长签字 :年 月 日 |
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培养教师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4月17日下午,设计艺术学院在党委报告厅举办了《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艺术院校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处叶中锋教授主讲,叶教授曾任陕西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本次讲座由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文隆主持,设计艺术学院全体教师参加。
叶教授从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课程思政的内涵;如何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战略;艺术专业如何探索“课程思政”的途径;如何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介绍。同时他指出艺术工作者要培养的三个意识,一是树立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二是形成艺术思政教育风格的意识;三是创新主渠道探索课程思政和艺术创作的新途径及新方法的意识。
讲座最后,叶教授与现场教师就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对学科建设、专业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鼓励各位教师做课程思政与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
本次讲座不仅给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范例,还提供了方向指引。设计艺术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院齐心向着目标不断迈进。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学校始终秉承“诚、健、博、能”的校训,以创办“有使命,有远见,有智慧”的高水平大学为己任,形成了“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西京精神。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红色教育,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计艺术学院于4月8日,组织2022级52名研究生及8位教师前往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参观渭华起义纪念馆,进行红色现场教学活动。
师生参观陈列大厅
该馆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高塘塬上,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陕西省第一批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包括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陈列大厅、中心广场和烈士纪念碑。图/师生参观中心广场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陕西省第一批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渭华起义纪念馆是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聆听了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深入了解了渭华起义的背景、历史意义和红色精神。渭华起义是我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武装起义,是一段充满着牺牲、奋斗和信仰的历史。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党的历史长河中,渭华起义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厚重历史,进一步增强了继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革命老区精神薪火传承。
参加考察师生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红色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培养教师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4月17日下午,设计艺术学院在党委报告厅举办了《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艺术院校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处叶中锋教授主讲,叶教授曾任陕西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本次讲座由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文隆主持,设计艺术学院全体教师参加。
叶教授从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课程思政的内涵;如何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战略;艺术专业如何探索“课程思政”的途径;如何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介绍。同时他指出艺术工作者要培养的三个意识,一是树立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二是形成艺术思政教育风格的意识;三是创新主渠道探索课程思政和艺术创作的新途径及新方法的意识。
讲座最后,叶教授与现场教师就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对学科建设、专业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鼓励各位教师做课程思政与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
本次讲座不仅给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范例,还提供了方向指引。设计艺术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院齐心向着目标不断迈进。
艺术博物馆| 美术展览 | 文创 | 公共教育 | 综合服务
展览名称/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美术领域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作品展
主办单位/
西京学院
承办单位/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10日—4月14日
展览地点/
亮宝楼(三楼)
2023年4月12日下午,由西京学院主办,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承办的“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美术领域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作品展”在亮宝楼开幕。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西京学院主管研究生、科研工作副校长黄文准,研究生处处长蔡红专,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臧卫军、副院长袁军,美术领域部分导师冯旭、褚静、李光、王雁以及2021级美术领域研究生等。
西京学院主管研究生、科研工作副校长黄文准致辞/
黄文准副校长表示:本次设计艺术学院美术领域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作品展,既是研究生们学习创作的汇报,也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展示,更是对艺术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全面检验。他希望学生们能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深入生活扎根时代,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文底蕴和专业实践能力,今后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随后,宣布设计艺术学院美术领域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作品展开幕,并参观了研究生的参展作品,听取了研究生基本情况及艺术作品创作介绍,并对研究生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创意、人文情怀、艺术思考给予了高度评价。
研究生代表发言/
参展研究生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本次作品展更能凝练出对本专业知识的总结与升华,以及将来专业学习和研究目标的确立,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规划,并且感谢学院导师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今后将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系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1级美术领域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作品展,是该院美术领域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创作的一次检验,也是阶段性成果的集中体现,展示出该院美术领域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审美想象能力,艺术诠释能力及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体现了该院美术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特色。
本次共展出国画、油画作品200余幅,展览展至4月14日。
B、西京学院学生入选作品
边云怡《很多人代替了很多人》西京学院 《和谐家园》李健西京学院
边云怡《逆行者》西京学院 陈逸雪《送温情》西京学院
何昕《追光》国画西京学院 李怡蓉《齐心.协力》速写 西京学院
陈逸雪《候春归》西京学院 陈芷婷《抗疫记录者》西京学院
崔思奇《猛虎战疫》西京学院 冯毅西安常安西京学院
韩梦《新城墙》西京学院 何小雪虎生威,护长安西京学院
黄慧《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西京学院 纪少卿待到明日再吼秦腔西京学院
蒋莹莹《共同守护的未来》西京学院 蒋莹莹《共同守护的未来》西京学院
李茜《希望》西京学院 李莎莎《长安》西京学院
李鑫鑫《KO·打倒》 西京学院 刘雅宁战“疫”必胜 西京学院
芦宇娅战疫俑西京学院 芦宇娅《核酸保平安》西京学院
李怡蓉《最美逆行者》素描 西京学院
刘雅宁《西安封城为了美好明天》 西京学院_
彭甜《共渡难关》西京学院
田洪倩《终见彩虹》 西京学院 王佳《我在西安守绿码-隔》西京学院
王敬涵《战疫使者》西京学院 王文通话中 西京学院
王雪《向逆行者敬礼》西京学院 王药海《抗击疫情》西京学院
王药海《科学防疫》西京学院 王玉霞《西安加油》西京学院
魏姗杉《隔离期自拍》西京学院 吴捷《青春战“疫” 》西京学院
伍鹏载《新长城》西京学院 肖沛禾《长安呼吸》西京学院
朱江伟《安全距离》西京学院 杨刘哲白本立《战疫》西京学院
吴捷逸《黎明在即》西京学院 吴捷逸《长安平安》彩铅 西京学院
徐绚艺《温情瞬间》西京学院 郑志鹏《长安战疫》 西京学院
徐帆《西安加油》西京学院 杨佳欣《共抗疫同呼吸》 西京学院
岳嘉怡《抗疫·西安》西京学院 张浩楠《雁塔常鸣》西京学院
张辉朋《守护》西京学院 张耀阳《戴好口罩不松懈》西京学院
张耀阳《长安战疫》 西京学院 胡沁瑜《长安常安》西京学院
赵希羽 《向前》 西京学院 郑成江《龙的传人》西京学院
“疫情有你我 西安定长安”主题艺术作品展征集公告
因为疫情,西安这座城按下了暂停键。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封一城之运行,护一国之安宁。群众以静守城,一线抗疫英雄白衣执甲,夜以继日,溯源、流调、检测……在寒风中坚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疫抗疫工作决策部署,团结凝聚广大艺术工作者讲爱国、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的精神,积极投入抗击疫情主题的艺术作品创作中,用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普及防疫知识、宣传防疫政策、鼓舞抗疫斗志,汇聚万众一心抗疫情的强大精神合力。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决定组织开展征集“疫情有你我 西安定长安”主题艺术作品活动。
具体通知如下:主办: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承办: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一、活动时间(一)征集作品阶段:2021年12月26日至2022年1月25日。(二)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微信公众号展示阶段: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 10日。
二、主题内容
艺术作品要紧密围绕疫情防控主题,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直观、易于被群众接受的独特优势,积极宣传当前西安市疫情防控政策要求,讴歌英勇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赞美在寒风中逆行的志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感谢留守家中隔离的居民。广泛普及推广防疫理念、防护知识。着力宣传正面典型的人物,讲述身边感人事迹,鼓舞群众抗疫士气。
三、作品形式
征集的艺术作品以海报、插图、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主,创作作品以图片(尺寸:21cm×28.8cm、格式:JPG、文件大小:6MB、分辨率:350DPI)形式报送。
四、征集对象
社会各界艺术工作者。
五、其他要求
作品要求:征集的作品需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拷贝、仿造,同时保证作品没有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作者本人承担由作品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
六、宣传推广
征集的作品将通过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微信公众号及相关媒体平台进行展播展示,优秀作品颁发证书。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控,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歼灭战贡献力量。
请于2022年于1月25日前,将所征集的作品资料打包发送至邮箱:394494802@qq.com,每件作品请标明:作者姓名、作品题目、作品尺寸、作者单位、作者地区、作者联系电话,邮件主题以“发送人姓名+联系方式”命名。
联系人:袁军联系电话:18092585569
A、西京学院教师入选作品展示
应一平于兵科《命运与共》西京学院 《疫无界爱无疆》应一平于兵科
赵晓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西京学院 应一平于兵科《携手同心》西京学院
华忠凯《爱和希望》西京学院 忠凯《山河无恙人间长安》西京学院
应一平《守得云开》西京学院 应一平《迎接黎明》国画西京学院
于兵科《西安定长安》西京学院 应一平《又一天》西京学院
于兵科《温暖万家》西京学院 张佳维《大圣驾到》西京学院
魏玉晶《你就是那束光》西京学院 薄云、丁言伟《守护者》西京学院
张佳维王敬涵《捍卫者》西京学院 张佳维肖傲妍《众志成城》西京学院
董洋洋《我的抗疫》 西京学院 常爽《守护自己·长安常安》西京学院
丁言伟、薄云《前行者》西京学院 龚建中《集结号》铅笔淡彩
潘晓东《西安必胜!》国画 西京学院
范敏洁《抗疫战》中国画西京学院
龚建中《驰援西安》素描西京学院
何玮《抗疫ing2》西京学院 龚建中《集结号》铅笔淡彩
龚建中《凌晨三点》素描 西京学院 何玮《抗疫ing1》西京学院
贾小琳《一座城的守望》》西京学院 李洪峰、汤光翊《The Fight Against COVID-22》
鞠月《西安加油1》西京学院 鞠月《西安加油2》西京学院
刘典《锁住疫情·通行常安》 西京学院 刘静《寅可通赢》 西京学院
宋馥利《安》西京学院 文立磊《西安加油》西京学院
刘纪垒《不听不说》不看西京学院
潘晓东《西安·长安 !》 西京学院
潘晓东《雨夜战疫为长安》西京学院
刘锡安《斗“马”》 西京学院
潘晓东 《共克时艰》 西京学院
马早升《防疫无处不在》西京学院
赵耀 《长安》西京学院
王远《战“疫”》 漆画 西京学院 张文隆《防疫》中国画西京学院
魏玉晶 《大爱》 西京学院
徐黎黎 《同心协力》西京学院 应一平于兵科《日夜坚守》 西京学院
应一平于兵科《西安挺住》西京学院 袁军《致敬英雄-请战书》 西京学院
张文隆《防疫》中国画西京学院 赵耀《西京·卫士》 西京学院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00周年为契机,于2014年开始(至2022年)利用暑期组织开展“井冈情 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从2014年每年暑期组织“艺缕阳光”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党史学习、红色教育、课题调研等活动。在井冈山建立“良栖塬艺术创作工作室”,团队进行采风、写生、收集素材,红色主题创作活动,被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评为“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设计艺术学院红色美育成果--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社会实践项目屡获佳绩(2014年)
设计艺术学院红色美育成果--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社会实践项目屡获佳绩(2015年)
设计艺术学院红色美育成果--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社会实践项目屡获佳绩(2016年)
设计艺术学院红色美育成果--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社会实践项目屡获佳绩(2017年)
设计艺术学院红色美育成果--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社会实践项目屡获佳绩(2018年)
设计艺术学院红色美育成果--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社会实践项目屡获佳绩(2019年)
设计艺术学院红色美育成果--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社会实践项目屡获佳绩(2022年)
为了全面展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成果,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学习平台,3月16日,设计艺术学院在艺海219会议室举办“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成果座谈会暨结课作业展。教务处副处长黄鹏飞、教学质量监督处督导叶中锋、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臧卫军、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文隆应邀出席。各专业遴选推荐的21名“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成果优秀学生代表及17位指导老师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教务科科长吴朋化主持。
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文隆就座谈会的目的与意义,入选作品情况做了介绍。他指出:“此次座谈会的作品是经过任课教师
初选、专业教研室复选、学院审核,最终评选出的22(幅)组获奖作品;此次座谈会是我院将结课作业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落实“课程思政”举措的有益尝试,各位老师要系统梳理所带课程、凝练“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希望通过座谈会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激发师生创作出更多弘扬时代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张文隆介绍座谈会的目的与意义、入选作品情况 各专业遴选的10位优秀学生代表做“课程思政”融入作品介绍并进行创作心得分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段文清同学的招贴设计围绕“凤翔泥塑”这一主要元素进行创作,是对凤翔泥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陕西这一地域凤翔泥塑基本纹样符号化的提取,进行打散重构,利用传统字体与具有设计形式的现代字体相融合进行字体设计,二者进行“穿插”间架结构得到“融合”,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字体设计,配色采用较为传统的纹样搭配提取而来,
其设计配色继承了传统的凤翔泥塑独有配色,使字体效果在整体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力上进一步提升,版式采用简洁秩序、以主要文字设计为主体附以线性版式设计围绕,希望进一步对凤翔泥塑文化加以继承与延续。动画专业学生蔡馥鸿在作品《灵兽》创作过程中选择《山海经》中的神兽“陆吾”为创作题材,同时收集相关神兽的描述和外形设计图,在风格造型设计上参考了“中国龙”和游戏《英雄联盟》中“敖兴”的形象,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完成创作。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希望通过自己作品进一步传播、弘扬民族文化,努力成为一名“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段文清同学进行作品介绍及心得分享)
动画专业蔡馥鸿同学进行作品介绍及心得分享与会的十二位指导教师分别介绍所带课程的思政融入和成果情况。其中,美术教研室赵晓军老师结合所带素描课程,运用ppt图文并茂地作了汇报与分享,如他所说“在动画专业素描结课大作业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把我国重大建设成果融入绘画作品,比如我国天宫号空间站、宇航员、大飞机、高铁等,把自己、动物、环境等不同空间巧妙的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格局,使学生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为荣,以重大科技和建设成果的建设者为偶像,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
指导教师代表赵晓军介绍所带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情况及成果与会领导对课程思政融入作品成果进行了点评、提问。督导叶中锋指出,“通过欣赏学生的优秀作品、聆听了老师们的精彩发言,感触很深,设计艺术学院的‘课程思政’其实就是‘艺术思政’,老师们在专业实践中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并体现在育人成果上,非常了不起”。教学质量监督处督导叶中锋进行点评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臧卫军进行点评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臧卫军结合工作经历谈了自己对艺术创作及“课程思政”的理解与感悟。他指出,“设计的根脉在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效融合是师生在教学与实践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他要求全院教师应继续深挖‘课程思政’的内核、抽取 ‘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做表率,实现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会领导分别为荣获优秀作品的学生和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和奖品。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臧卫军为获奖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及奖品
教务处副处长黄鹏飞为获奖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及奖品
教学质量监督处督导叶中锋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及奖品
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文隆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及奖品
黄鹏飞指出,“一是展示的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关中、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研究与传承,令我感触很深;二是授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能够紧抓思政元素并进行有效融入指导,把‘课程思政’落实在课堂上、学生作品中;三是学院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座谈会、‘复兴之光’作品展、结课作业展等形式进行有效宣传与分享,不断巩固教学效果,效果明显;四是希望设计艺术学院进一步探索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教务处副处长黄鹏飞总结讲话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与会人员参观艺海楼结课作业展
与会人员参观艺海楼结课作业展
与会人员参观科苑楼结课作业展设计艺术学院结课作业展评是常态化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此次作业展评是学院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各专业27门课程作业成果集中展示,展出作品包括素描、招贴、插画、UI设计、景观小品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动画影视游戏模型等18种共计650余幅。通过作业展评,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成果分享与深化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教学成果不断巩固与强化。部分学生优秀作品:
作者姓名:潘雨婷作品名称:《中华之五毒》招贴设计指导教师: 蒋远东
作者姓名:段文清作品名称:《凤翔泥塑》招贴设计指导教师: 蒋远东
作者姓名:韩凤祥作品名称:《陕•食林间》公共空间设计指导教师:崔丹妮
作者姓名:王雅卿作品名称:《山水间桌椅组合设计》家具设计指导教师:邢伟伟
作者姓名:乔欣悦作品名称:《传统人物画临摹》素描指导教师:周清
作者姓名:刘怡冉作品名称:《古建筑与少女》设计素描指导教师:赵晓军
作者姓名:李宇欣作品名称:《“ECAMEL”沙漠救援车》造型设计指导教师: 杨剑威
作者姓名:田雅博作品名称:《凤翔泥塑》产品包装设计指导教师:王鹏文
作者姓名: 蔡馥鸿作品名称:《灵兽》三维动画设计指导教师: 于兵科
作者姓名: 张馨月作品名称:《不夜城》动画场景设计指导教师: 张鹏军
翰墨飘香歌盛事,丹青亮彩写华章。2022年10月14日,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举办“复兴之光”为主题的师生作品展览。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西京学院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索构建育人体系》的指示精神,设计艺术学院通过美术专业课堂主渠道,融入思政育人教育,探索出了“艺术+思政”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艺术思政”教学改革的可喜成果。
本次展览主要由“红色传承、绿色文明、强国之器”三个版块的内容构成,共展出招贴作品21幅、绘画作品41幅、环境设计作品28幅、产品设计作品18幅,旨在促进艺术专业学科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专业创作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取得巨大成就,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强化党性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创新。着力打造丰富多彩、鼓舞人心、饱含深情的“大思政课”,使红色文化春风化雨、启智润心。以书言志、以画寄情,用展览语言激活红色基因,以文化凝聚力量,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文明、和谐、美好的氛围。
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臧卫军表示:“这次书画作品展,融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紧扣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这一主题,突出了学院学科专业特性,进一步强化了党性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创新,是学院为广大师生精心打造的一个培根铸魂的艺术文化学习交流平台,希望广大师生通过参观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校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现场参观展览的师生一致认为,这次活动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信念的升华、党性的锤炼,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和“坚定信念跟党走”的使命担当。据悉,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将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此推进和加强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让精神文明之花更加灿烂辉煌,鼓舞和激励师生奋进新征程,勇担新使命,以新时代、新作为、新贡献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一)“红色传承”版块部分展示作品
《号角嘹亮》臧卫军 西京学院 《我们有信仰》尹娟 西京学院
《永远跟党走》刘静 西京学院 《我们有信仰》 伍文君 西京学院
《家欢乐大丰收》杨茹婷张依然 西京学院
《红四方面军西征过户县》叶岐生张文隆 西京学院
《陕西第一位共产党员—刘天章》 张文隆 西京学院
《建设大三线》赵耀 西京学院
《五角星的记忆》 姚娜 西京学院
(二)“绿色文明”版块部分展示作品
《“长安里”西安唐村民宿群设计1》 杨芯源李欣然王思晴 西京学院
《“长安里”西安唐村民宿群设计2》 杨芯源李欣然王思晴 西京学院
《“长安里”西安唐村民宿群设计3》 杨芯源李欣然王思晴 西京学院
《杭州钢铁厂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蒋芮苒 西京学院
《基于5G技术下的苗族传统文化虚拟现实展厅设计》 石渊 西京学院
(三)“强国之器”版块部分展示作品
《高压电塔检修作业平台》 李恒义 高默涵 马英捷 西京学院
《智能轨道清砂机造型设计》 常钧杰 西京学院
目录
一、成果背景-------------------------------------------- 1
二、成果解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方法----------------- 2
(一)现阶段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暴露出的问题与对策----- 3
(二)西京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举措---------------- 3
三、成果建设概况----------------------------------------- 5
四、成果研究内容----------------------------------------- 5
五、成果创新点------------------------------------------- 6
(一)以“思政+艺术+科学”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体系--------------------------------------------------- 6
(二)以“设计+民间工艺”相结合,创新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6
(三)以“N+3”多元化考核,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考核办法---------------------------------------------------- 6
(四)以“四个一”要求为亮点,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特色------------- ---------------------------------------- 7
六、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8
(一)为社会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赢得了好评---------------8
(二)为陕西地方美术文化事业做出贡献-----------------------9
(三)为全国民办高校和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西京经验--------------------------------------------------9
“设计+思政互融共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
一、成果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面对新旧观念的相互碰撞和东西文化的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在大力推进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着思政内容融入艺术教学的耦合问题。为了探索与构建新时代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和路径,在实施设计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设计艺术学院积极探索“设计+思政”的教学模式,通过思政育人与设计专业教学的互促互融,形成多方联动与全员参与的协同推进的育人局面,有效地解决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两张皮”现象,达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
本成果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精神,提出了设计研究生教育教学“设计+思政互融共育”的研究。该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课程互融、共同育人所做的探索工作与取得的实践成效予以总结,分析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教学、实习、创作、实践活动,提出培养目标要树人,教学内容要育人,设计创作有主题,社会实践有温度的对策,提高设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健康品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二、成果解决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方法
(一)现阶段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暴露出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存在“教书”与“育人”分道扬镳的现象,从认识层面看,认为设计艺术专业本身并无鲜明的立场和价值判断,只有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不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实现可能性。
问题二:在思维层面看,由于思政课程理论性强形象性弱,设计课程则形象性强理论性弱的特点,导致二者无法寻找到融合点的问题。
对策: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需要从认识、理念、工作机制、育人模式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解决面临的难题,才能推动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了“思政+艺术+科学”人才培养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搞好课程教学,形成鲜明的“艺术思政”的教育特色。建立导师工作室,以导师和学生为双主体,进行教学和创作,以加强“课程思政”为重点,开发特色课程和创作主题,深入挖掘设计教学和创作中蕴含的育人要素,构建“设计思政”新模式。
再次,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导师的“双导师制”。思政课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下乡采风写生等活动。参与红色主题创作活动,帮助导师和学生学习、领会红色知识,挖掘红色资源以及设计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最后,创新拓展主渠道,探索新途径、新方法。通过第二课堂,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把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只有拓展和打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 西京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举措
2011年10月西京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民办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20年为了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制定了《西京学院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索构建育人体系》的文件,按照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修订了《西京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实施细则》,优化了“思想道德素质”模块的测评权重与内容,突显思想政治内容的考核测评,明确了测评标准,改进了测评形式,强化了测评实效。
2. 加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通过课程研讨、专题培训、示范引领为抓手,通过集体备课、公开示范课、教研室活动等,切实发挥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教学能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3. 加强课程建设“主战场”,挖掘校内课程资源。优先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提升课程育人效果,目前已培育了“自然科学概论”、“艺术鉴赏”等一批“精品”课程思政项目,深受学生好评。通过思政课“大练兵”、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活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鼓励“金牌”教研室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校内外一二课堂的衔接融合,深入开展模块化教学实践活动,深挖主题活动教育的思政元素,打造主题系列活动品牌,并紧密结合学科竞赛课外训练、“大创”项目课外调研与实践等活动,互补共进,提升活动的育人效果。
4. 加强校企、校政合作,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建立以“产、学、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重视职业实践和应用,建立相对稳定、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写生基地。依托全校40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校友企业,强化组织与管理,搭建高水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以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保障、保证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5. 加强组织保障,提升工作质量。设立了课程思政专项经费,保障支持全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课程思政培训和课程思政表彰奖励活动。建立了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与教师职称评审、教师评优评先等挂钩,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通过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五项举措,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发挥育人作用,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培养人格健全、信念坚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成果建设概况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提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理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艺术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细化、分解课程思政育人主题,深入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整合设计、美术、文创等专业以及包括美学理论、技法训练、写生实践、主题创作等课程。举办思政专家讲座;召开“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座谈会暨结课作业展;通过微信多期推送师生“疫情有你我 西安定长安”抗疫主题创作作品展播;多次参加团中央组织的“井冈情 中国梦”红色主题考察与创作活动;举办喜迎二十大-“复兴之光”主题绘画、设计作品展览;举办美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作品展;展现了“艺术思政”阶段性教学成果。
四、成果研究内容
围绕西京学院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设计+思政教育模式的策略与实施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在提出可行的建设模型的基础上,对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巩固学生团队、优化课程配置、重视专利申请、提升平台建设等各环节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推动“课程思政”引领专业课教学,打通“设计艺术”领域的“视觉传达与数字化应用”、“人居环境设计与应用”和“综合文创应用”等专业群的学科壁垒,构建了展览展示集群、人文素养集群、创新实践集群、数字设计集群、创意设计集群五大课程群,将“立德树人”文化内涵深度融入当代设计艺术教育之中。
西京学院从2015年开始招收、培养艺术设计领域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化应用、人居环境设计与应用,综合文创应用以及中国画、油画、综合绘画六个专业方向研究生。历时7年多,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艺术+思政教育模式”;“思政+艺术+科技”模式,“工匠精神+艺术素养模式”;“民间美术+实践创意模式”等。学院已经建有两个省级科研平台“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陕西面花)基地”;一个校级科研平台“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民艺奠基、科艺交融、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成果。
五、成果创新点
(一)以“思政+艺术+科学”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体系
突出“思政+艺术+科学”人才培养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设计艺术为主体,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新体系。
(二)以“设计+民间工艺”相结合,创新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1)注重艺术与设计实践教育,创意设计为文化赋能, 让文化真正活起来,专注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文创设计增效。
(2)注重创新知识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了“民艺奠基、科艺交融、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成果。
(3)探索建设开放、健全的专业动态调整的新文科课程体系。不断紧跟科技和工程进步,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学院初步建立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有效满足人才市场对艺术与设计毕业生的需求。
(三)以“N+3”多元化考核,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考核办法
实施多元化考核采用“N + 3”考试方案。其中“N”主要指课程学习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实践(验)、单元(阶段)测验、期中考试、作品设计、课内(课外)作业、课程论文、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报告、科研报告(小论文)、口试、面试、笔试、答辩、课堂表现(含出勤)、实验技能操作等形式。不小于 3;“3”主要指课程学习笔记、报告、期末考核。
(四)以“四个一”要求为亮点,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特色
西京学院立足实际,以发展的眼光和挑战极限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完成“四个一”学业要求,即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一版专业作品;参与一项课题(项目)或参加一项认定的竞赛并获奖或申请一项专利;完成社会调研和一项社会服务;考取一本行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5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优秀表现,事实证明,“四个一”作为西京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亮点,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强劲的促进作用。
六、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2020年实施应用,本成果在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为社会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赢得了好评。陕西省教育厅官网、搜狐网、腾讯网、陕西传媒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围绕“教学创新活动”、“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培养”等成果先后给予报道。吸纳了更多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加入教学团队,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赢得社会关注和人们的喜爱。
(二)为陕西地方美术文化事业做出贡献。本成果依托陕西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红色资源等优势,将红色基因和传统造物精神融入教学环节。“西京文创中心”获“西安市文创产品示范店”称号;“漆艺工作坊”获陕西教育厅大学生艺术展演实践工作坊二等奖;《“西京”文化创意产业》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省级银奖;《现代设计介入贫困老区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研究》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等。
(三)为全国民办高校和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西京经验。成果实施以来,在校内传媒学院、公共艺术中心、人文与教育学院等专业中全面推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渤海大学等多所高校来校交流。举办“文化·交融—第三届中德艺术交流与设计教育论坛”“;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敦恪·力行—全国师生作品展”;“首届文化遗产与科学、艺术高峰论坛”;举办全国“艺科交融 设计共生-当代设计教育学术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宣传西京经验,提升西京学院知名度做出贡献。
一、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本成果主要目的是解决设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问题:
一是对设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设计思政”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强化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
二是深入探索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把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为既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又有精湛的设计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的优秀设计人才。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设计艺术专业存在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剥离”现象,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中流于形式,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本项目采用以下方法:
2.1采用“艺术思政互融共育”的教育实践模式。以“盐溶于水”的标准,把思政元素和设计艺术教育有效结合,实现育人功能。
2.2开展“主题”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形成“主题”鲜明、“主题”引导、“主题”驱动型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的主题内容,以鲜明的主题创作,引导、引领专业教学,达到立德育人的目的。
2.3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特色。开发专题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设计教学和创作中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构建“艺术思政”新模式。
2.4该教育模式的实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设计硕士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问题,采取“艺术思政互融共育”的教育实践模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特色。开展“主题”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育人功能。这种新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难以融合的教学难点,还能培养思想品质优秀的设计人才。
3.创新点
3.1以“思政+艺术+科学”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体系。
突出“思政+艺术+科学”人才培养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引领,以设计艺术为主体,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新体系。
3.2以“设计+民间工艺”相结合,创新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3.2.1注重艺术与设计实践教育,创意设计为文化赋能, 让文化真正活起来,专注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文创设计增效。
3.2.2注重创新知识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了“民艺奠基、科艺交融、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成果。
3.2.3探索建设开放、健全的专业动态调整的新文科课程体系。不断紧跟科技和工程进步,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学院初步建立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有效满足人才市场对艺术与设计毕业生的需求。
3.3以“N+3”多元化考核,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考核办法
实施多元化考核采用“N + 3”考试方案。其中“N”主要指课程学习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实践(验)、单元(阶段)测验、期中考试、作品设计、课内(课外)作业、课程论文、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报告、科研报告(小论文)、口试、面试、笔试、答辩、课堂表现(含出勤)、实验技能操作等形式。不小于 3;“3”主要指课程学习笔记、报告、期末考核。
3.4以“四个一+”要求为亮点,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特色
西京学院立足实际,以发展的眼光和挑战极限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完成“四个一”学业要求,即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一版专业作品;参与一项课题(项目)或参加一项认定的竞赛并获奖或申请一项专利;完成社会调研和一项社会服务;考取一本行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5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优秀表现,事实证明,“四个一”作为西京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亮点,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强劲的促进作用。除了完成四个一的任务以外,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调研,植根民间汲取营养,让设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本成果于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召开文艺座谈会为契机,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设计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4.1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赢得了好评。陕西省教育厅官网、搜狐网、腾讯网、陕西传媒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围绕“教学创新活动”、“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培养”等成果先后给予报道。吸纳了更多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加入教学团队,通过多角度合作方式,赢得社会关注、好评。
4.2为陕西地方美术文化事业做出贡献。本成果依托陕西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红色资源等优势,将红色基因和传统造物精神融入育人环节,传播陕西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西京文创中心”获“西安市文创产品示范店”称号;“漆艺工作坊”获陕西教育厅大学生艺术展演实践工作坊二等奖;《“西京”文化创意产业》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省级银奖;《现代设计介入贫困老区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研究》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等。
4.3为全国民办高校和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西京经验。成果实施以来,在校内传媒学院、公共艺术中心、人文与教育学院等专业中全面推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渤海大学等多所学校来校交流。成功举办“文化·交融—第三届中德艺术交流与设计教育论坛”;“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敦恪·力行—师生作品展”;“首届文化遗产与科学、艺术高峰论坛”;举办全国“艺科交融 设计共生-当代设计教育学术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宣传西京经验,提升西京学院知名度做出贡献。
4.4本成果的探索和实践,为学校推行“思政+艺术互融共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此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多方面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意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背景,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可以预见这种模式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将更加重要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为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工作计划和《西京学院研究生“一师一优课”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精神,设计艺术学院于3月29日,在艺海210进行“研究生“一师一优课”2021年项目结题和2023年项目申报答辩”工作。
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一师一优课”2021年立项项目《室内空间设计》授课教师齐达申请结题答辩;杨剑威、郭红娟、王颖、席辉、李晨五位研究生教师申请研究生“一师一优课”2023年项目申报答辩。
优课建设资源和使用效果评审标准按照《办法》规定执行。项目评审专家组由学院高级职称教师组成。
评审开始,首先介绍了参加本次评审相关课题情况及此次答辩的顺序和要求,原则上由课程负责人以说课答辩的方式进行结题或立项汇报,并就评审专家提出的质询问题进行解答说明,评审专家从各个项目的课程教学基础、课程建设内容、资源规范性与整体性、课程定位与目标、教材建设目标、平台使用情况、研究生授课教师自我总结等几个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评判,仔细审阅了各教师的结题或申报书,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性建议。评审过程中严谨有序,各课程教师虚心听取了评审专家们的诚挚建议。
经过评审汇报,评审小组充分肯定了本次评审答辩的意义,并要求授课教师根据专家组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不断提升研究生授课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西京学院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设计艺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设计艺术学院于2022年4月12日下午3:00组织进行了首批“课程思政”建设项 目中期检查工作。
本次检查由张文隆副院长、贾小琳教授、刘静副教授担任评审专家;设计艺术学院课程思政校级立项建设负责人齐达、邢伟伟分别就《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项目中期进展汇报。
中期检查答辩每小组采用PPT汇报形式,答辩过程分为5分钟项目进展情况说明和5-10分钟专家答问两部分。各项目负责人汇报了包括项目基本信息、项目进展情况、项目简介、 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工作计划及预期目标,此外评审专家对照申报书重点查看项目进展情况,包括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或成效、下一阶段工作安排、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答辩结束后,各位评审进行点评,对答辩老师的项目建设和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在课程建设中引入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结构严谨、知识面很广、有一定的教学深度,并启发听课教师对课堂思政教学进行深度理性思考。
此次设计艺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为相关教师搭建了一个挖掘潜能、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机会,也为其他教师创设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提升课堂驾驭能力的机会,对教师课堂思政教育思想的转变、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必将有利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努力建设一支“德高”、“学高”、“艺高”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课堂思政教学质量。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美术设计应更好的和社会经济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我省高校师生的创意设计水平,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举办了“2021(第十五届)中国之星设计奖陕西地区作品大赛”。
近日,在艺海219会议室由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副会长臧卫军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会长蔡昌林,陕西师范大学视觉艺术中心主任、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副会长王进华,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副会长雪艳敏,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凯,西京设计艺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副秘书长袁军,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传教研室主任、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委员鞠月,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委员王书风、黄勇组成的评审团队对2021(第十五届)中国之星设计级奖陕西地区参赛作品进行了初步审核评选。
2021(第十五届)中国之星设计比赛作为设计比赛中的高级别比赛,受到陕西省内各高校师生的积极参与、踊跃投稿,共收到各类设计作品1000余件,评审专家根据比赛评审要求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筛选评审,各专家分别对每一件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经过细致认真的评审与讨论共评选出一等奖作品3项,二等奖作品6项,三等奖作品9项,优秀奖作品30项。
《禁食野味》
《Don't hurt them》
《便携箱式皮影演绎舞台》
《甲骨文字体装饰化设计》
《无畏·御火、凤翔泥塑》
《面山河》
《大象无形、方寸之间尽显瓦美》
《智能移动饮茶服务平台》
《传承佩囊文创背包设计》
评审最后,各位评审专家总结、交流了本次比赛作品的特色和亮点,一致认为本次参加比赛作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较往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升,希望以此为契机,不断发现好的作品和人才,以不断开拓创新的思维和培养创新的精神选拔新的作品,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努力为提升设计水平而努力。
据悉:本届中国之星设计奖是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主办,作品征集奖项类别以标志、品牌、包装、书刊、插画、招贴、字体、文创等八大类为设计体系框架,并采用地区初评、全国复评与全国终评三次评选方式,首次采用网络形式进行征集收件,初评、复评的网络评审形式。
近日,设计艺术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答辩在艺海219会议室举行。担任本次结题答辩的评委有学校教指委成员会计学院王颖老师,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王颖、刘静老师。
答辩开始,答辩秘书根据《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基本要求》向结题答辩项目负责人详细说明了项目结题的基本条件。然后,各项目团队项目的负责人依次用PPT展示自己项目内容,从项目的来源及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项目创新点、取得成果以及研究经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陈述,并对研究成果成果进行详细汇报。
各项目组负责人以PPT的形式从项目背景、项目创新点、项目开展情况、研究成果以及后期研究方向进行了简单汇报。每组结题答辩结束后,三位评委老师就项目研究方法、总结报告的撰写以及研究结果等方面提问并加以点评,这也为其他团队的创新研究工作给出了宝贵建议。
本次共有4个校级大创项目参加结题答辩,这不仅仅是对我院学生课外创新成果的检验,也为有志于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们搭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项目组成员表示在一年多的项目训练过程中自身进步很大,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过程不仅开拓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升了实践能力,同时也让自己认识到大胆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经专家组评审,设计艺术学院校级大创项目均合格,通过结题答辩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