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EXCHANGES

研究生

XI-JING

UNIVERSITY

研究生
A graduate student

设计艺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民间美术考察纪实(二)——走进子洲县面花之村“园则坪”

4月15日上午,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考察组一行来到子洲县面花之村——园则坪,进行了为期11天的走访与学习调研,通过对园则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的调研,让研究生们直观感受与学习了解非遗面花的制作及各类形态面花的现状。

通过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到重耳川“子推面花”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捏面花是子洲淮宁河川在寒食节的民俗。面花又称子推馍,是为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肉供晋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逼迫介子推,熟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坚决不出山,他背着母亲一直向山上跑,直到山顶,大火烧把山林烧得只剩一颗柳树,他把母亲抱在怀里,再抱着柳树,怕火烧到母亲抱树而死。晋文公下令,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于是流传下了延续2640多年的寒食节,这里的居民则在每年的寒食节捏面花,代代相传。重耳川“子推面花”,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是大燕背小燕,主要寓意是忠孝文化,就是让孩子们记住,要孝敬祖辈,孝敬父母。

学习考察期间,学生们采访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崔彩花老师,进一步了解到面粉本身的好坏对面花的塑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子洲面花的塑造方式主要就两种:一种是相对起来平面一些的面花,另一种是相对立体一些的面花。经过调研发现,相对看起来平面一些的面花基本都是传统的老样子,因为以前的面粉筋度不够,可塑性较差,捏塑立起来的面花一会儿就会塌下去,现在用的面粉更加优质了,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为塑造立起来的各类造型面花提供了条件。

如今的子推面花已不仅仅作为祭祀用品了,它作为一种精神和象征,已经融入到了重耳川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男女青年初定秦晋之好时,未婚夫家要给未婚妻家送一对抓髻馍馍,未婚妻家则要回赠一对面老虎。逢年过节,人们要捏一些燕燕雀雀、十二生肖、花卉鱼虫等形态各异的面花,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祝愿。尤其是每年的寒食节,更是面花绽放的季节,重耳川的人们,把人世间最美好的孝道,赋予在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面花之中。

考察过程中,师生们随崔彩花老师来到了子洲县城一起参加了2024年省级非遗项目子洲面花展,这次展览是由子洲县文化馆和子洲县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吸引了大批本地观众,随后在小学也进行了展出。

通过这次调研,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面花文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变化,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市场。此外,年轻一代可能对于耗时耗力的传统艺术形式兴趣不浓厚,致使面花艺术的传承出现断层。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对面花文化进行更广泛的推广,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面花文化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面花作品的制作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只有真正理解并重视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面花文化,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